近日,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、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發布《關于實施個人信息保護認證的公告》(以下簡稱《公告》),鼓勵個人信息處理者通過認證方式提升個人信息保護能力。同時發布的《個人信息保護認證實施規則》(以下簡稱《認證規則》),還明確規定了對個人信息處理者開展個人信息收集、存儲、使用、加工、傳輸、提供、公開、刪除以及跨境等處理活動進行認證的基本原則和要求。本文對個人信息保護認證的背景開展研究分析,總結梳理《認證規則》的內容要點,并進一步思考其對數據安全產業的啟示。

個人信息保護咨詢
所謂認證,是指由具備專業能力的第三方機構,依據相關標準或技術規范對企業的產品、服務和管理體系等進行評定。為了規范個人信息處理活動,2021年我國出臺了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,其中明確規定,推進個人信息保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,支持有關機構開展個人信息保護評估、認證服務。此次《規則》的發布,既是對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的貫徹落實,也是引入第三方專業力量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的有益嘗試。
根據《規則》,個人信息保護認證的認證模式為:技術驗證﹢現場審核﹢獲證后監督。認證證書有效期為3年。在有效期內,通過認證機構的獲證后監督,保持認證證書的有效性。當獲得認證的個人信息處理者不再符合認證要求時,認證機構應當及時對認證證書予以暫停直至撤銷。認證委托人在認證證書有效期內可申請認證證書暫停、注銷。對企業來說,主動就自身個人信息保護工作進行認證,不僅可以增強自身相關工作的合規性,而且可以讓相關各方直觀了解自身個人信息保護水平,增加對企業的信任,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贏得更多機會。當然,獲得認證證書并不意味著一勞永逸,《規則》特別明確,認證機構應采取合理頻次、適當方式實施監督,確保獲得認證者持續符合認證要求,這就相當于給企業個人信息保護工作加了道“安全鎖”。對老百姓來說,通過查看企業有無個人信息保護認證證書,也能給自己的消費決策提供重要參考。
一、個人信息保護認證背景梳理
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(ISO)和國際電工委員會(IEC)等國際組織公認的定義,認證是指由國家認可的認證機構提供書面保證,證明一個組織的產品、服務、管理體系符合相關標準、技術規范或特定要求的合格評定活動。
網絡安全、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是當前我國網絡安全工作的三個主要領域。此前,我國發布了一系列相關領域的認證,其中,網絡安全領域認證包括:網絡關鍵設備和網絡安全專用產品安全認證、網絡安全審計服務資質認證等;數據安全領域認證包括:數據安全管理認證、數據安全能力成熟度認證等;個人信息安全領域認證包括: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(App)安全認證、個人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等。
本次個人信息保護認證工作的啟動,進一步補充完善了個人信息安全管理領域的認證體系,對個人信息處理者提升自身個人信息保護能力提供了新的重要途徑。
二、《認證規則》內容要點分析
《認證規則》是落實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關于“支持有關機構開展個人信息保護評估、認證服務”相關規定的落地規范,對個人信息保護認證的認證對象、認證流程與合規要求等做出了體系化要求,具體內容分析如下。
01 認證對象
《認證規則》明確了個人信息保護認證適用的主體與行為。一是適用主體,即個人信息保護認證的適用對象為“個人信息處理者”,該定義出自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“在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自主決定處理目的、處理方式的組織、個人”;二是適用行為,即個人信息保護認證的適用范圍:“開展個人信息收集、存儲、使用、加工、傳輸、提供、公開、刪除”等處理活動;開展個人信息“跨境”處理活動。
02 認證流程
《認證規則》對個人信息保護認證實施程序做出了詳細規定,獲得認證需經過“認證申請-資料審查-技術驗證-現場審核-認證決定-獲證后監督”等一系列環節。

信息安全咨詢公司